业绩亏损、负债规模上升,压力之下的海螺新材(000619.SZ)选择了募资补流。
近日,海螺新材发布2023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,公司拟向控股股东海螺集团定增募集资金不超5亿元,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银行贷款。
资料显示,作为海螺集团下属企业,海螺新材是我国首家以塑料型材为主业的上市公司,目前,公司产品由早期单一的塑料型材,逐步扩展新型绿色建材和环保新材料双主业。
2021年,海螺新材环保新材料收入占比6.04%,目前公司光伏支架、光伏边框等太阳能光伏配套材料年产能达5万吨。公司正在推进扩产,稳步发展新业务。
2022年净利预计续亏
日前,海螺新材发布非公开发行预案,拟向控股股东海螺集团定增募资不超过5亿元,扣除发行费用后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银行贷款。
截至预案公告日,海螺集团直接和间接合计持有海螺新材12037.94万股股份,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3.44%。本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后,海螺集团的持股比将进一步提升。
资料显示,海螺新材前身为海螺型材,主营业务涵盖高中档塑钢及铝合金型材、门窗、生态板材等节能环保产品的生产、销售和研发。
近些年,海螺新材业绩表现不景气。2017年—2019年,海螺新材扣非净利润分别为-3312万元、-6434万元、-4013万元,连续3年为负,2020年扣非净利实现扭亏,为384.7万元,但2021年再度亏损1.43亿元。
据长江商报记者了解,主要原材料PVC价格上涨,煤炭、电力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拖累了海螺新材业绩表现。尽管海螺新材表示积极进行多元化发展,但2021年型材业务仍是“一枝独秀”,其中塑料型材收入占比高达52.8%,铝型材占比22.4%,两者合计占比75.2%。
进入2022年,海螺新材业绩表现仍不乐观。跟据业绩预告,2022年,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亏损7000万至1亿元;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预计亏损9000万元至1.32亿元。
与此同时,海螺新材负债规模逐年上升。数据显示,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,公司总负债分别为13.68亿元、18.84亿元、28.54亿元和25.95亿元,偿债压力不小。
此次定增或许能优化公司资本结构,提高公司未来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。
加快环保新材料产业建设
在业绩压力下,近两年海螺新材积极谋划转型。
2020年,以塑料型材业务为主营业务的海螺新材开启转型之路,将目光瞄准了环保新材料领域,并以SCR脱硝催化剂产品为切入点,将其打造为“第二主业”。
也是在2020年,海螺新材成立控股子公司海螺环境,并以其为主体,斥资3.2亿元收购天河环境100%股权,正式入局SCR脱硝催化剂业务领域。
除并购外,海螺新材还在积极自建产能。2021年5月,公司宣布在广西来宾投建年产3.2万m3SCR脱硝催化剂项目,其中首期规划产能1.5万m3,固定资产投资约1.53亿元。2022年3月,前述项目已进入试生产,投产成效逐步显现。
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从近两期年报来看,上述环保新材料占比营业总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,仅为个位数,但增长幅度较快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,海螺新材塑料型材、铝型材、门窗及板材、环保新材料收入占比分别为52.83%、22.43%、8.99%、6.04%,其中环保新材料收入同比增幅最大,达230.42%,铝型材位居其次,同比增长97.92%。
海螺新材表示,将聚焦水泥主业,稳步推进国内项目并购和海外项目建设,打造绿色低碳智能化工厂,同时加快骨料、商混等上下游产业链发展,积极发展光伏发电、储能等新能源产业。
2021年,海螺新材已收购河南中恒美新材料有限公司70%股权,交易价格8540万元。据悉,河南中恒美成立于2016年8月,经营范围含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、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、有色金属压延加工等。
截至目前,海螺新材光伏支架、光伏边框等太阳能光伏配套材料年产能达5万吨。为进一步提高市场保供能力,公司已启动河南海螺嵩基年产2万吨光伏边框及支架铝型材项目,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。
— THE END —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